炎热夏日,人们的饮水量会大大增加。但是,饮水太多也有中毒的可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每天饮用超过4升水可能会中毒,导致大脑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研究还指出,马拉松及长跑运动员运动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更易患水中毒。建议男性每日饮水不超过3.7升,女性不超过2.7升。
夏季高温高湿,微生物更易繁殖,饮用水的卫生问题也变得格外突出。那么,夏季里如何饮水才能既安全又健康呢?
饮用生水有健康风险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居家生活或野外劳作,任何情况下,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水(即生水)都是有致病风险的。因此,安全第一需牢记心中。下面这些水可以安全饮用:一是烧开过的水。二是正规企业生产的各种形式的包装水,如桶装水、瓶装水、袋装水等。三是质量合格且被正常维护的、明确标注了“出水可以直接饮用”的净水器出水。
夏季饮水安全方面还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每天饮用新烧开的水。水烧开1—3分钟即可,烧开后应加盖放置在阴凉处保存,以防细菌进入和繁殖。
桶装水开启后应在一周以内喝完。
净水器应该缩短清洗和更换滤芯的周期,最好不要超过1个月就清洗1次。
饮水机不要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因为夏季高温加上充足的阳光,会使蓝绿藻滋生,对水质造成新污染。
水杯、水壶要每日清洗,尤其是不透明材质生产的水杯内部,容易成为卫生死角,需要特别注意。
夏季也是野外游玩的好时节,清亮、凉爽的山泉水往往让人欲罢不能,急欲饮之而后快。此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野外环境中的水绝不能仅以清亮来判断安全。清澈透明的泉水中完全可能含有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比如可以导致胃肠炎的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隐孢子虫卵、鞭毛虫卵等。水源地周围活动的人、牛、羊、猪、飞鸟等的排泄物都可能造成野外水源污染。野外活动时建议带上便携式净水装备,以保饮水安全。如果不得不饮用野外的生水,最为简便的方法是让阳光直接烤热水壶到烫手的温度,保持30分钟以上,也可起到一定的杀菌效果。
主动补水让身体水分充足
水的比热容很大(可以吸收较多的热量而不至温度升高),而且皮肤水分蒸发和出汗时可以带走较多热量,因此让身体拥有充足的水分是夏季体温调节所必需的。尤其是大脑、心脏这些高度含水的器官,水化不足时其生理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应该摄入至少1500毫升的水。夏季里出汗多,饮水需求量更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热带地区成年人的每天饮水量应为4.1—6.0升,这个数量可以作为我们夏季高温天气时的参考。
有研究表明,人在口渴时已经处于微脱水状态,单凭满足口渴感的饮水只能补充机体失水量的40%—60%,因此主动补水十分重要。据研究,少量多次定期饮水、无口渴感觉时也按时饮水,是预防热损伤和脱水的有效方法。具体做法是:每2—3小时饮水1次,每次100—200毫升,也可根据个人和温度减少或增加饮水间隔时间和饮水量。饮水时先含在口腔内一段时间,缓和口渴感觉后再咽下,千万不要暴饮。
足量喝水对于血液黏稠度较高的老年人,具有心血管、肝胆、泌尿、关节系统疾患以及痛风、肥胖的病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温下的强体力劳动者,更应注意足量水分的补充,以免脱水过度而发生中暑。
需要注意的是,下列人群不宜过多喝水:肾病、心衰、呼吸道感染、青光眼和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其他医生嘱咐不能多喝水的情况下,都需严格控制饮水的总量。
防中暑不能仅靠补水
汗水含有0.3%—0.5%的氯化钠,意味着1升汗水可带走3—5克的盐;汗水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铁、锌、铜、铬、磷、碘等,人体大量出汗时不仅丢失大量水分,也会丢失大量的电解质和矿物质,严重时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表现为血压偏低、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甚至发生中暑。水中的溶解性矿物质离子具有较好的吸收率,对于机体矿物质的补充快速而便利。多数自来水都含有较为丰富的矿物质,而且价廉易得,因此烧开后的自来水可以作为夏季喝水的首选。夏季建议尽量少喝纯净水、蒸馏水、人工矿物质水(往往只添加了极少的改善口感的矿物质,本质上还是纯净水)、含糖饮料等几乎不含矿物质的饮品。
需要强调的是,大量出汗之后的疯狂饮水,特别是短时间内大量饮入不含矿物质的纯水,对人体是有极大危害的。此时可因血液过度稀释而导致低钠血症,即水中毒。因此即使极度口渴,也应该控制好饮水的速度和总量。
有研究显示,高温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会增加5%—10%。大量出汗不仅会失水、失盐,还会有蛋白质分解的增加以及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因此高温季节还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蛋、鱼、肉、大豆等)和水果蔬菜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