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来临,我省近期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了进一步普及毒蘑菇安全知识,切实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7月8日下午,省食品安全办、省市场监管局举办“毒蘑菇”专题科普活动,警示社会公众: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勿采勿食野生毒蘑菇!活动邀请湖南师范大学陈作红教授、省疾控中心梁进军副主任医师作专题科普解读与分析,与媒体记者进行现场交流与互动。
专家指出,山区老百姓缺少对剧毒蘑菇的鉴别能力以及相信一些民间鉴别毒蘑菇的错误方法是导致蘑菇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存在这样一些误区:一是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鹅膏、裂皮鹅膏都是纯白色的。二是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三是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鼠都不会死。四是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例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五是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
专家介绍,在湖南导致中毒的毒蘑菇种类有30多种,可产生7种不同的中毒症状类型。其中80%以上的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是由鹅膏菌属的种类所引起,最主要种类为灰花纹鹅膏菌和裂皮鹅膏;其次,20%死亡是由亚稀褶红菇所引起。灰花纹鹅膏菌是湖南分布广泛、最毒种类之一,一般在6月上旬—7月中旬的高温潮湿季节生长于石栎、刺栲等阔叶林中。剧毒鹅膏菌同时具有菌盖、菌柄、菌环和菌托,通俗地说,就是“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还穿鞋(指有菌托)”的蘑菇就是鹅膏菌,这类蘑菇大部分是有毒的,因此,专家建议“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还穿鞋”的蘑菇千万不要采食。
另外,专家还特别强调:在误食毒蘑菇后,要及时送至医院进行正确治疗,如果在误食6小时以后才发病的一定要转至大医院治疗,同时请专家对毒蘑菇的种类进行鉴定。